厚德 励学 敦行

教学科研

教育科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科研 - 开发校本课程 践行课改理念

开发校本课程 践行课改理念

发布时间:2010-12-27阅读次数:
开发校本课程  践行课改理念
——马鞍山二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和实践报告
   
     说明:经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评选,华体育官网最新版申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二等奖,证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颁发。感谢全体教职工对该课题研究成果的支持!
 
    搞要:整合学校、社区、课程专家等课程资源,形成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课程资源的组织方式、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以及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课程纲要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1.1国家人才战略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3 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1.2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它的出现为尊重、发展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安徽省华体育官网最新版是安徽省首所“示范高中”。1998-2002年,学校先后承担了“安徽省素质教育现场会”、“安徽省中小学实施现代教育工程现场会”和“安徽省研究性学习现场会”。学校集中了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和教学骨干,有着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因此,学校在探索出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之后,于2003年3月启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以提升办学水平,充分发挥省示范高中的示范作用。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为顺利对接新课改做准备。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整合学校、社区、课程专家等课程资源,形成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课程资源的组织方式、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以及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2006年秋季,安徽省普通高中正式进入课改实验区,马鞍山二中为当年新进校的高一年级的学生提供了50门校本课程供其选修。
    2.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去。
    《感悟生活》课程,题旨就是“生活即教育”,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认识生活,读懂生活,享受生活,改造生活。《家庭理财》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影视英语》课程,将英文原版电影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语言环境。
    2.3有利于发掘教师的教育潜能,转变课程观念。 “课程即教材”这一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但这种观念仍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扎根于我们教师的心底进而成为一种习惯。开发校本课程促使教师重新审视早已根深蒂固的课程观念,在亲身参与中感悟课程、重构课程。
    2.4有利于整合学校、社区等多方面课程资源。2003年10月,华体育官网最新版与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聘请矿院高工、教授给学生开设关于矿山地质研究、钢铁工业等方面的课程。如《地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珠宝的鉴别》、《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我们还利用外籍学生开设多种外语课程。
    2.5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依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从学校这个层面来讲,就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这种办学理念就是一种办学特色。华体育官网最新版提出了培养二中品质的办学理念,“二中品质”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就学生而言,科学素养、人文精神、身心健康都是二中品质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策略与方法
    1.1“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国内外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做过多种解释。如崔允郭教授认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要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便于研究,我们将这一概念的内涵做了限制。即我们研究的校本课程是基于课堂教学的校本课程,它不包括学校组织的活动课以及其他对学生发展起影响作用的活动及过程。
    1.2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属新生事物,对其基本的模式和程序也在探讨之中,对学校和教师而言仍很陌生。因此,必然从文献中学习课程理论,在行动中感悟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重构课程观念。
    1.3比较、借鉴与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走出去到校本课程建设有影响的学校参观学习。如无锡的锡山中学,南京的金陵中学等。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我们的研究成果相对照,进而探索具有华体育官网最新版“校本”特点的开发之路。
2.环节与过程
    2.1 基本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掌握开发校本课程必备的教育理论;在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做校本课程实验,积累实际开发经验;联系周边高校和研究院所扩展校本课程的内容;边开发,边总结,不断完善和提高。
    2.2研究的主要内容:
    校本课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如怎样整合课程资源,学生选课机制,课程班的管理机制等。
    校本课程内容的界定。即学校应开发哪些校本课程能达成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发展,又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巩固这三个目标。能不能将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搬到中学来上?
    校本课程的实施办法。包括课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如何设计和策划实施校本课程的系列教育活动等。
    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校本课程的评价能否采用传统的形式?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具体操作办法等。
    校本课程的载体和呈现方式。校本课程是否相应地编制校本教材?
    2.3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形  式
第一阶段:2003年3月 至2003年9月,是宣传、发动和初步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动员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掌握开发的实践经验。
第二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对第一阶段进行总结,对研究计划和方向作适当调整,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在实践的同时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使之具有一定普遍指导意义。
第四阶段: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对整个研究过程作系统总结。
能提供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2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供教师实践。
拓展课程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形成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经验。
形成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制、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实施办法和模式、学生评价机制等理论成果。
 
对第三阶段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完善和补充,形成稳定的课程开发机制。
    2.4部分校本课程单列专题研究。为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阎明老师于2005年申报了“影视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省级课题,《影视英语》课程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该成果在安徽省第六届教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为开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张先义老师于2007年申报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省级课题,该课题已进入结题阶段。
    2.5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2006年秋季,安徽省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试验,课题研究成果正式在高一年级推广。2009年秋季,东方明珠实验学校高中部正式招生,课题研究成果进入新的学校环境推广使用。
 
三、成果主要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和管理机制。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以本校教师开发为主体,适当吸收社会智力资源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坚持集体开发和个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课程资源的传承性,变个人行为为集体行为,变个人课程资源为学校公共课程资源。鼓励创新,并不断把个人和年级部学科组的创新课程变为学校课程。教师在开发中可以吸收社会智力资源,如就课程的相关内容请社会专业人士来校讲座,但由于社会智力资源在人员和时间上的不固定性,决定了只能从属于本校教师开发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实行必修和选修两种模式并存。《古风晨读》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题,《外教英语》是国际班学生必修的课程,《奥赛辅导》是理科实验班学生必修的课程,《人文讲堂》是文科实验班学生必修的课程。截止今年3月,我们能够向高一学生提供70门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每周两节课,每学期每门课约30学时。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我们实行学校管理、年级部管理、授课教师个人管理相结合,课程班管理和行政班管理相结合。即课程班授课教师为第一责任人,年级部学生工作委员逐班检查,教导处和教科处巡查。发现缺课的学生立即和班主任联系,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
    1.1领导机制。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机构,由学校主要领导主持,把握课程开发方向;由骨干教师支撑,作为开发的主要力量;由课程专家指导,保证课程开发的专业性;由社区和家长支持,充分整合社会课程资源。课程开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1.2师资培训机制。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也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课程知识的培训。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1.3论证需求和了解可用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要突出“校本”,一要立足本校学生需求,二要围绕学校培养目标,三要了解学校及社区能提供的课程资源,四要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只有在充分论证需求和了解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要开发的适合校本的课题。
    1.4课程申报与审批机制。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初审。《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
(1)课程目标的陈述。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提供的课程纲要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方可作进一步开发。
    1.5学生选课机制。学校在开学初公布准备开设的校本课程的名称、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计划以及考核方式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选择。选择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自愿报名,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报名表;第二步,教导处和年级部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确认和编班。只要选修该门课程的人数达到最低学额(一般为10人),选修就有效。如果报名人数超过该门课程的最高学额或低于最低学额,则根据学生的志愿顺序进行调整。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我们尝试过两种课程方案的公布办法。一是利用闭路电视系统。每位开课教师用5分钟的时间介绍自己的课程,电视直播到每个教室。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将每位开课教师的课程纲要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课后阅读。两种方法各有优点。电视媒体能直观地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网络媒体学生在课后可以细细品味。
    1.6课程班管理机制。校本课程管理采用课程班的管理模式,这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如果管理不善,容易造成教学混乱,甚至使得部分学生处于失控状态。
    1.7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但总体上看必须采取“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活动实践”的模式进行。如:
    《网页制作和网站技术》、《图像处理》等技术性课程,用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学生为了完成自己选定的任务不得不学习、研究所需要的知识,学生要学,教师导学。
    《感悟生活》、《家庭理财》等体验性课程,通过系列活动体验知识,在活动实践中得到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
    《走进武侠世界——武侠文学》、《财富创造》等知识性课程,则采取讲座、座谈、小论文、成果汇报等形式。
    1.8课程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创造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不同的课程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影视英语》课程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培养制作能力的课程将作品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还可以将社会上的证书考试结果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象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等。
    1.9及时总结,巩固提高。一门好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对一些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不断总结、完善。对于几经实践证明确实是优秀的校本课程,要以适当的形式固定下来,采取适当的呈现方式表达。
    2.形成了多类别、多领域的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华体育官网最新版已有的校本课程可以归结为五类:一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如《地理研究性学习策略》、《历史研究性学习策略》;二是基于学科的校本课程,拓宽学科教学渠道。如《高中语文阅读欣赏》、《数学九年半》、《化学与生活》;三是基于兴趣的校本课程,利于激发学生多样的学习兴趣。如《网站建设》、《家庭理财》、《动画制作》;四是基于艺术类的课程,如《流行音乐》、《话剧》、《插花艺术》;五是基于身心健康的课程,如《街舞》、《健美操》、《心理健康指导》。此外,理科实验班的奥赛指导培养学生学科竞赛能力;国际班的外教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还有基于学生社团的校本课程,整合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3.我们的主要观点。
    3.1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校本”,即立足于学校发展方向,立足于教师素养,立足于学生培养目标,立足于社区特有资源。其中,学校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优化个性、培养特长、全面发展”,决定了我们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有些学校可能更注重特色发展,如艺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等则应该重点开发与学校发展特色相一致的特色课程。
    3.2能否将高校的一些课程搬过来?有些校本课程在名称上可能同高校的专业课程相同,但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从学习的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教学目标上的区别。高校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中学开设的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引导他们逐渐掌握某些或某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3校本课程的载体和呈现方式。校本课程不等于校本教材,教材是一种结果,而课程即是结果,又是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我们只将少数必修的校本课程编印成教材,如《古风晨读》。而大量的校本课程则用课程纲要、讲义或讲稿、成果汇编等形式作为传承的载体和呈现方式。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往往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过程,不同的实施主体会根据自己对该课程的理解在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即使是成熟的校本课程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课程。
 
四、成果实践效果
我们的研究成果首先在取得研究成果的母体学校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2009年秋季将成果推广到东方明珠实验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测量手段,检测到的效果如下:
1.在校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调查。
我们连续三年对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样本数都是200份。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自己选择的样本课程,只有不到15%的学生认为选修校本课程是浪费时间。通过座谈了解到部分不学生不喜欢或无所谓的原因有二:一是确实没有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二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并且后者是主要原因。

 
2.毕业学生对校本课程作用的评价。
我们委托校本课程开课教师对部分在读高校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对校本课程作用的评价、管理机制的评价、课程内容的评价以及建议和感言。其中,对校本课程作用的评价调查结果如下:

    有位留学国外的同学在给张立华老师的电子邮件中说,老师当年开设的《财富的创造》校本课程影响了自己在国外的专业发展,并且希望母校多开设一些校本课程。他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象高考科目那样直接,但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队伍中来。七年来,我们经过了“宣传发动——骨干示范——教研组分工——备课组合作”等阶段,参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自觉行动,“人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我们今明两年的追求。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之处
   1.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教学和学习方式。我们的实验研究是在研究习学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2000年开始,华体育官网最新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研究性学习热潮,2002年安徽省研究性学习现场会在华体育官网最新版召开。此后,我们试图开发校本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并以此为基础,让研究性学习方式向其他学科课程渗透。因此,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教学和学习方式成为我们起始研究的要求,并得以一贯坚持。
    2.把课程研究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尽管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教师的发展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转变教师的一些旧有观念不是靠学习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它需要载体,需要实践,让教师去开发校本课程可能就是最好的载体、最佳的实践方式。
    3.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现多样化办学的要求。我们学校现有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国际班和普通平行班。针对多校化的班级模式,我们开发不同的校本课程和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特色班的校本课程固定化,而普通平行班的校本课程则体现多样化、丰富性和选择性。
 
六、我们仍在努力
    七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遇到和克服了很多矛盾,如观念的冲突、课时的冲突、家长的怀疑等。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坚信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坚信前进的道路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  2003 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4.  崔允郭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5.  郑金洲著,《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6.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51期。
8.  林一钢,《校本课程开发的要义》,《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9.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8日第3版。
Top